一、市場故事 復興市場位於東門圓環邊,在日本時期曾是新豐郡役所。新豐郡役所設在臺南市,由臺南州管轄。日昭和20年(1945)二次大戰砲火攻擊臺南市區,於是郡役所遭受損害。終戰後,重建充當為衛生所,民國38年(1950)底改建為市場,名為「東門第二市場」;後來多次籌議改建,民國50年(1961)...
一、市場故事 「公有第一小康市場」就位在五叉路口的三角窗處,同時匯聚了文賢路、西和路、臨安路,其位置相當精華,更何況目前市場的外觀經過美化,嶄新招牌讓來往人車可一眼就看見,能見度大大提升。 第一小康市場的入口處,其牆面上書有「民國六十三年元月二十四日 臺南市第一小康市場 謝東閔題」示...
一、市場故事 「沙卡里巴」現在的位置座落在友愛街、中正路、海安路之間的場域,濫觴於日治時期的「サカリバ」,其日文發音即為「sakariba」,寫為「盛り場」,其意義為「人潮聚集的地方」或「熱鬧的地方」,取其發音翻譯成中文為「沙卡里巴」。 大正3年(1914),這兒還是魚塭,塭仔地...
一、市場故事 公有保安市場,其外觀造型具設計感,加上色彩繽紛的玻璃鑲嵌窗戶,鮮魚蔬果主題明確的畫龍點睛,陪襯出市場氛圍,整體呈現出現代化的建築風格;再走進市場內,猶如置身在百貨公司一般,明亮潔淨,整齊舒爽。 民國60年左右,為收容友愛街南都戲院附近的攤商聚集到大溝頂(下大道前...
一、市場故事 今友愛市場附近在日本時代設有神社,終戰後神社已頹圮不堪,傾倒後的空地則聚合許多攤商販仔,即成了市集,這個市集從永福路這頭,沿著友愛街,熱鬧蔓延到了昔日南都戲院一帶。市集越是繁盛,其隱憂就是交通在此打結,於民國36年(1947)臺南市政府在此開設新市場,5月1日開始收容盛場...
一、市場故事 清朝時期,新港墘港、佛頭港、南勢港、南河港與安海港等五條港流經臺南的年代,水仙宮前的市集即漸成形,這兒曾是臺南商業活絡極盛之處,當時尚有五條港水道,廟埕前船隻來去,買賣盡在此,攤商販仔自然而然匯聚,盛極一時。 日治時代,水仙宮市場所在位置於日大正5年(1916)...
一、市場故事 早在清朝時期,東市場的所在地即在舊經口街一帶,搭建露天棚子就是生意場,鄰近城隍廟、嶽帝廟、辜媽廟等,廟口前總聚集著一群乞丐,出入市集,久之即稱作「夭鬼埕」,是一個販賣蔬果、魚肉等食材的什市。 日本時代,公設市場逐一興建,繼西市場之後,為了符合民生需求,考量到就近採買購物...
一、市場故事 西門淺草市場是近年經濟部中部辦公室新規劃的一個二手市集,其鄰近西門市場(大菜市)。 淺草西門商場的由來乃係在昭和8年(1933),日本人在西門市場周圍興建店舖,稱為「淺草商場」。而在西門市場改建後,為了吸引年輕消費族群,經濟部中部辦公室於是規劃了西門淺草...
一、市場故事 「永樂市場」是一棟2層樓的建築物,坐落在國華街與民族路交叉處,目前1樓為市場,以路邊店面為主要營業商家,2樓則為一般住宅。 日治時期,此處行政劃分為永樂町,鄰近水仙宮與五條港區,因戰事而強制拆除附近許多民宅,闢為防空用地。終戰後,一度擬議在該處興建永樂國民學校,但民國3...
一、市場故事 西門市場興建於日明治三十八年(西元1905年),完工不久即毀於颱風,日本政府遂於原地重建,在大正九年(西元1920年)完成,佔地3871坪,是當時全台灣最大的公有市場,俗稱「大菜市」,從蔬果批發販賣,再演變到布料市集開創60~80年代的成衣全盛時期,目前仍然是以布料、輔料...